Navigation
《盛卷》目錄
公告
 

【見聞&人情】尋找生命起源——趙本夫邊緣寫作

文:Better 垂天之云 / NACT


  一直有關注趙本夫的作品,80年代之前的80年代之後都有翻閱,前後的對比閱讀,使得我對趙老先生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自80年代後期開始,他的創作風格以及在作品中所展現出的精神與境界大為轉變,他的筆觸更加深刻並與哲學結盟,他試圖在小說的世界中,尋求宏大的主題,加深了對於人類命運的思考,在荒蕪與毀滅中尋找生命的起源。同時隨著這種哲學意念的不斷深入,趙本夫進行了搜索與實驗,小說的表現手法和行為技巧也在不斷變化,在現實和神秘主義中,在現代派寫作手法和新寫實的張揚中,尋求一種最適合表現主題的邊緣寫作方法,成為一道與主流文壇不同的另類風景。

  80年代是二十世紀末期中國小說家熱情最為高漲的時期。作家們把熱情投注與沸騰的現實生活。「圍繞著對傳統價值觀念的反思、批判與重建,藝術觀念的解放和轉型,當代小說家們展開了多元的探索。」而趙本夫在新時期喧囂的文壇是一個堅硬的「孤島」,很難把他歸到哪一個流派主義中,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我過慣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生活。世上的事不想知道的太多,也不想跟著瞎忙呼。」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文學理想,簡單而又執著。他一直對鄉村、田野、土地懷著濃厚的興趣。他將自己對土地濃烈的摯愛,對故鄉的眷戀貫穿與他的藝術創作中。他出生在江蘇蘇北豐縣的鄉村,在鄉村長大的他,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沒有什麼東西比泥土的氣息更能讓他沉醉。他把那片廣袤肥沃的土地當作精神的歸宿,永恆的母親。那種深厚的情感深入骨髓,融入血液。「這裡的土地和人民養育了我,我的血肉之軀,我的氣質、教養、靈魂,都是這塊土地賜予的。」趙本夫的創作中一直充滿著一股股濃郁的純樸鄉土古風。而從80年代後期開始,他的創作風格轉變得更加粗礪、蕪雜和繁複,在作品中所展現出的精神與境界大為開闊。從《涸轍》、《陸地的圍困》和《走出藍水河》開始,他嘗試在小說的世界中尋求一種巨集大的主題,加深了對於人類命運的思考。這些「中篇小說在反思客觀的曆史與主觀自我的時候,傾注了哲學本義的憂患意識與涅磐意識。」他向人們展示一種荒蕪,一種毀滅,在這種荒蕪與毀滅中搜尋生命的起源,也可以說是一種重生。

  其實對於人類命運的思考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的現代社會,人類的精神卻出現前所未有的空虛與浮躁。文明將人類從野蠻無知中解救出來,卻又將人類帶入另一個無法超脫的混沌之中。與槃古開天闢地之前不同的是,這個混沌中的人類自以為是,在快速旋轉中忘乎所以。每天時刻的新奇變化已經使人類脆弱的神經麻木。人類已經不知道將如何繼續更好的生存下去。許多人在思考,許多人在嘗試搜尋人類的出路。趙本夫作為一個對社會人生有著敏銳洞察,深切感悟的作家,用他的筆墨,他的才情,他的智慧帶領我們去反思自身,搜尋生命的起源,重獲新生。趙本夫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濃烈的鄉土情感,為他的小說創作奠定了沉重基調,使他的小說在把握巨集大的主題的同時有著堅實的基礎、豐富的素材以及永不乾涸的情感,不至於使主題空洞飄渺,言之無物。同時,隨著這種哲學意念的不斷深入,趙本夫進行了探索與試驗,「創作的實踐使他感覺到,僅靠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有些作品的內容無法準確的表達。」「表現形式的貧乏已經直接影響作品的力度」。

  趙本夫是個執拗的人,他索性不動筆小說的表現手法和形式技巧也在不斷變化。在現實主義和神秘主義中,在現代派撰寫手法和新寫實的張揚中尋求一種最適合表現主題的撰寫方法。

 

參照文獻:

[1]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趙本夫.趙本夫文集·隱士[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2]趙本夫.趙本夫文集·隱士[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4]張韌.新時期文學現象[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5]趙本夫.趙本夫文集·隱士[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回上層目錄]

除商業用途,歡迎轉載。
轉載時請勿更改、刪減、或增加任何文字;並請註明出處。
以上文字或圖片若有侵害到任何人的權益,請來信至
dcc@act-ioi.com.tw


Updated on 六月 30,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4)


Attachments (3)

n_better03.jpg - on 六月 30,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1)

n_better02.jpg - on 六月 30,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1)

n_better01.jpg - on 六月 30,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