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盛卷》目錄
公告
 

【見聞&人情】毀滅性的災難、英雄式的重生--趙本夫小說生命起源的尋求(二)

文:Better 垂天之云 / NACT


  對於生命起源的思考,使趙本夫心生一種毀滅,讓這個現存的世界消失,破壞人們習以為常的生存型態,使人們在一無所有以後重新審視自己,獲得重生。有的災難是日積月累的,而有的災難卻是促不及防的。

  在《陸地的圍困》中向人們敲響了警鐘。漁民賴以生存的四大湖在「忽然有一天,乾了」。其實這湖是一天天乾涸的,「幾十年間,湖水有漲有退,但總是漲一尺,退兩尺。」但沒人留意。 他們自信的以為「日他姐,動動手就是錢,誰管水漲落幹嗎呢!」。漁民認為水淺魚少沒關係,不就是逃湖嗎?常有的事!我們都一直以為日子既然這樣一天天的過來,也會這樣一天天的過去,而對於身邊的變化熟視無睹。這種變化日積月累,終有一天當我們意識到的時候,後果已經無法挽回。有研究者認為:「《陸地的圍困》在以佘龍子的目光昭示著人類生存的另一憂患:文明建立之後對自然的巨大破壞,以致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存在」。 這有一定道理,也有一定的依據,作者也曾說:「『現代文明』給人類的威脅將比黃河決口大得多。」由於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和深刻體悟,作者在將人類的危機放大給我們看的同時又讓人覺得合情合理,他善於將巨集大的道理寓於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生活大都平淡無奇,而他卻從中提煉出富有傳奇戲劇性的情節並且不使人感到唐突和造作。《涸轍》中的災難卻來得突然,「黃河在這裡打個滾,走了。」「那個男人只來得及說了兩個字:『我日!——」。「轟隆了一陣子,屋子都倒了,村莊沒有了。」而這樣離奇的災難並不是作者憑空捏造的。而是有史實依據的。清朝同治年間黃河確實改道,而故事就是發生在這條黃河故道上。由於現代文明的無孔不入,所有的災難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作者正是用這些事實向人們驚醒混沌中的人們:無論是怎樣的災難,它都無疑是毀滅性的。災難摧毀了所有既存的一切,房屋、土地,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狀態。「我們的精神土壤由於長期拋荒而更顯貧瘠,」我們不敢說能消除它,「我們現在能做的,恐怕只能是正視它,並且通過對現實文化傳統的反省來深入地瞭解它。」「為以後的中國人真正走出認同的困境,提供一個參照的座標,我們這一代人,也算是盡了自己的責任了。」

  趙本夫毀滅世界的目的是在於重建一個新的社會。在重建問題的安排上,作者利用了人們安土重遷的傳統戀土情結。人們深愛著這片生養自己的地方,帶者無限的悲痛與無窮的力量災後重建。這一過程的艱難讓人充滿希望又滿懷絕望。《涸轍》中在劫難中倖存下來的獨臂漢子漂泊多年,回到故鄉——那片最先從沼澤中隆起的沙灘,忍受著惡劣的天氣和肆虐的蚊蟲依然不離開,他要奪回這片本來屬於人的土地!另一個英雄老扁帶著一百單三村的村民拚命植樹防止風沙,改變村民的生存條件。「用生命換取生命,再用生命養育生命」。每年立冬一過,魚王莊的村民無論在山南海北,都會趕回來種樹。雖然歷史上一次次的毀樹,使魚王莊的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但栽樹已經成為他們祖祖輩輩的信念。毀了再栽!「就像推動巨石的西緒福斯一樣,村民們生命的價值就在這不停地栽樹之中,為種族的延續而栽樹;而動盪的時局又像那達摩克利斯劍一樣始終弔在農民的頭上。不變的艱難生存,不變的頑強生命!」 這種重生透著英雄式的勇氣和悲壯,「人類與萬千生命同樣的瘋狂,在這裡重創世紀」。這種寫法在他這一時期的許多小說中都得以運用。《陸地的圍困》的最後,當阮良找到財寶,與前來搶奪的漁民對峙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準備著一場慘烈的血肉拚殺,而同時又渴望一場大雨把湖的神秘隱藏起來。當阮良的煙短到無法再短的時候,一場神奇的大雨瓢潑班傾盆而下。阮良在這一刻成了英雄。這場雨雖然不是阮良所能控制的,但在那個特殊的時刻,當人們渴望的生活重新來臨的時候,阮良成了他們的精神寄托,情感宣洩的物件。作者通過這種在毀滅性的災難後的英雄重生的情節設計給人以強烈的情感衝擊和精神震撼。使生命起源的問題不得不被人重視,不得不讓人深思。為了平復心中的激盪,讓讀者的思索更加冷靜,高潮過後的結局往往意境深遠,情境開闊。《陸地的圍困》中,那場毀滅人類同時也使人類重生的大雨過後,到處是洪荒般的悽涼。滔滔大水裡一條破舊的木船上坐著九個赤裸而純淨的玉女,她們將是新世紀的女媧,這是一個中國版的諾亞方舟。他同時也在呼喚女性地位的回歸,因為女性代表著生命的起源與希望。

  趙本夫毀滅世界的目的是在於重建一個新的社會。這一過程的艱難讓人充滿希望又滿懷絕望,正所謂:毀滅性的災難,英雄式的重生。
 

參照文獻:

[1]馬風.沿著地域文化的深層內涵拓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趙本夫.趙本夫文集·隱士[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3]王曉明.思想與文學之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4]劉旭.先鋒與傳統的整合[J].《小說評論》1998(6)。

[回上層目錄]

除商業用途,歡迎轉載。
轉載時請勿更改、刪減、或增加任何文字;並請註明出處。
以上文字或圖片若有侵害到任何人的權益,請來信至
dcc@act-ioi.com.tw


Updated on 六月 30,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2)


Attachments (2)

n_better07.jpg - on 六月 30,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1)

n_better06.jpg - on 六月 30,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