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英文學習的建議╱Jack Fan范博雄/TACT/連結器、線裝事業處PM/FAE》

 

 
前言─英語的崛起

 原為蠻族一支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於中古世紀渡海建立了英格蘭。十六世紀末,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與荷蘭同為歐洲的海上強權。至十九世紀,英國的工業與科技已是世界翹楚,而早已取得海上霸權的英國,在非、亞、澳洲等地,建立許多殖民地,這些地區面積佔世界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英國被譽為「日不落國」。二十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導致國力銳減。霸權地位為同語系的美國取而代之。

 三、四百年的歷史演變,讓使用英文的人口越來越多,除了殖民時期的開彊拓土,而挾著「船堅砲利」,更成為近、現代落後國家欲走向現代化競相仿效的對象。英、美在自然科學與政治制度的諸多成就成為學習的對象,而語言,自然成為學習的叩門磚,此亦英文逐漸成為世界性強勢語言的原因之一。

現行制度下的英語教學

 即便不知道這段過往,而現今各種管道也不斷提醒我們,英文的重要性。有趣的是(或許不太有趣,甚至讓人有點感傷),各種報導也不斷告訴我們,國人的英文程度似乎不但沒有每年提升,甚至有逐年反降的趨勢。近日閱讀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東吳大學曾副教授泰元投書「英文閱卷,罄竹難書啊!」文中提及閱卷時看到諸多問題,如單字不會拼、標點不會標、文法搞不清、結構亂糟糟、內容沒創見等。這些感嘆對我而言真是熟悉無比,記得二十年前參加大學聯考前後,也看過大學教授類似的感慨,往後二十年也不斷出現類似的反思 (印象中,李家同教授就振筆數篇談論英語的學習)。

 因此,不禁質疑,歷年來不斷強調英文的重要,而教育部規定的國高中英語教育,對學生幫助為何?以國、高中六年,每週上課五小時計,粗估有兩千四百小時的上課時數。若再加上課後的自習與補習;大學指考的英文作文仍詞不達意時,試問:大部份學生英文成績欠佳,除了能力不好、不用功兩個選項外;回過頭來思考,學校的英文教學是否才是問題的癥結?

英語學習的再思考

 目前的語文教學,有兩個部分讓筆者不斷思考;一是語文學習過程所花費的時間;二是象形文字與拼音文字的落差。

 回想我們在母語的學習過程;從出生到受義務教育之前,只會聽、說國語或台語,也就是說我們做了六年的快樂文盲。(有些家長求好心切,或許會提前一、兩年)進了小學花個一、二年的時間學注音符號,慢慢地再學中文字。這樣算來,我們將具備中文能力(聽、說、讀、寫)至少用了八年的時間。而這,還是少數的中文字。經歷過造句與作文階段,具備完整的母語能力起碼十年之功。

 而大多數學生開始學英語,平均年齡是十二歲,體制教育不太有耐心地讓學生去適應另一種新的語言,馬上面臨學校平均每一到一個半月的考試。可想而知,多數學生得到的不是好成績,而是挫折。(也許外加體罰)

 不同的語言,反應的不僅是單字與文法這麼簡單,還有背後的思維。就語言本身討論,英文中的”you”,我們都知道是對應中文的「你」,英文中的”he” ”she”,我們都知道是對應中文的「他」「她」。問題來了,中文怎會蹦出一個「妳」這個字?而且我們閱讀古文,從來沒見過「妳」和「她」這兩個字。這種轉變,反映著什麼?中文的「學生」,英文是”student”,可是我們不知道學生是男是女。西班牙文中”alumno” ”alumna”,只差了一個字母,則明顯區別前者是「男學生」,後者是「女學生」。跟英文不同,甚至定冠詞都有區分性別”el alumno” ”la alumna”。而英語的代名詞帶來人稱有陰陽性之分,靈機一動,物品是否也有陰陽性?在西班牙語與德語裡是有的,甚至德語裡還有中性。即便同為拼音文字都有大異其趣之處,更遑論象形文字與拼音文字的不同!

英語學習始於朗誦

 當然,外語的學習不可能讓我們回到母語學習的模式,對現代人來講,那太沒有效率了,而且整體大環境不允許。可是,太有效率的學校教育又讓多數人適應不良,視之為畏途。回應前述兩個思考點,個人小小的建議是,用朗誦的方式學習英語,是把我們之前學習過程中,浪費掉的感官,重新拾回。透過這樣的練習,如同母語的學習,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接受英語的語感與使用習慣。反覆的朗誦較之於死記硬背,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活」!死記硬背的大麻煩在於無法活用,情況一變,辛辛苦苦背下來的規則、文法全都派不上用場,實在讓人很挫折。大量的朗誦會讓人隱約覺得該如何說、寫是正確的。當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後,文法分析在進階的學習才有意義。而朗誦在實際執行上,對於有意學習英文的人,不論是經濟或是精神上的負擔都少了許多,這方法不僅適合上班族自我進修,若有親戚正在學習美語,不妨請他(她)們試試!

 

 

[回上層目錄]

除商業用途,歡迎轉載。
轉載時請勿更改、刪減、或增加任何文字;並請註明出處。
以上文字或圖片若有侵害到任何人的權益,請來信至dcc@act-ioi.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