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組設計成長之路             

文╱CACT線裝事業處設計工程部 Mike Li黎廣聰


 
 以前從事連接器設計有4年多,我也是「機」科出身,也非常熱愛這個行業,突然Boss要我轉帶線裝工程,說實話,當時有一萬個不樂意﹐認為線組設計沒有什麽好弄的,連接器調來用一用,線材也調來用一用,雜七雜八的也來湊一湊﹐拼裝起來,Game over,as easy as 1,2,3,太簡單了,沒前途。Boss笑我瘦:挑食(挑工作),這是長不胖(做不大)的;好吧,新的工作,新的挑戰,新的磨練,Just do it。

 屈指一算專心從事線裝設計有2年多了,經過這兩年的浸泡,徹底推翻認為線裝設計easy的印象。剛開始進入時,連如何選料、查都不懂,TACT、 VACT、CACT、LACT四個廠交織在一起,這料是哪個廠的,常弄得一團糟;經過一段磨合後,好不容易分清材料了,矛盾又集中到了,量少的問題,材料難 採購,這個瓶頸有時採購與廠商開發的口才發揮到極限也沒用,只有供應商換來換去,這可是造成品質不穩定的重大隱患,事實上也發生過多宗,如70P的 cable外被變成52P的,給客人投拆過一次,80P變65P的也給投訴過一次,功能OK,可客人用得就是不爽!即使我們的設計非常perfect,但生產老出問題也不行,不能說:「這是 採購、生產的事﹐不關設計的事吧」,還是要結合實際作出調整,找到最佳平衡點。為了解決量少的問題,我們的工作作了調整:

 1. 設計前要充分了解客人的脾氣,與產品的用途:在以上基礎上,我們可以充分的靈活運用與及時作出決策,如客人是用來做測試工具用的,就不要格外注重外觀要求;

 2. 最大限度的使用現有的材料:如用現有的#24的wire取得#26新需求,65P的PVC取代70P的來成型SR

 3. 應用市面上標準規格的材料:如想要個4芯線,量又少,可以考量USB線,到處都可以調到。

 通過以上動作,有效的降低這方面的抱怨後,可是大家的焦點迅速的轉聚在開發還度慢上來。

 經調經充計分析,當時速度慢的最大瓶頸是與VACT溝通語言問題(CACT線裝設計的80%都是與VACT這個廠聯系,較少與LACT廠聯系),我們講中文、VACT講越文,那如何交流啊?VACT有翻譯,但翻譯員不是工程師,讓外行人翻譯,畢竟有落差,而且時間平均最少會拖4個小時,有時對方看不懂,乾脆就不回了,不知怎麼回......不要小看這個環節啊,有時能不以拿到或能不能多拿點訂單,就要看這4個小時了;我們也常常與供應商聯系,設計的排程都是緊得很,估算一下,如那提前4小時完成送樣的那一家供應商,被選用的機率能高出50%以上。

 工程進度一急,誰管你公司有多好多好,品質達多少多少PPM﹖「It doesn't matter.」樣品出去了再說。樣品被客人承認後,想換供應商就難了。

 知道這一層後,我決定轉換模式,即使我的英文很爛,但我還是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償試用英文與VACT交流,還好都是用Email交流﹐借助一下工具,還行...,剛開始時,語法出錯甚多,猜想有些人看到了會笑掉好幾顆大牙吧,臉紅一下,繼續努力!遲早會見效的,而經過一年的測試﹐確實效率有較大的提升,當別人還在苦苦掙扎在交流語言、表達上,我們都已爬出困難泥潭了。當然新手上路,最好是中英結合。經過這一系統的改革後,目前與VACT配合還算較為順暢。

 目前大家都把精力轉投到工程建BOM、E/S圖、轉報價單上去了,嫌太慢,又老出錯(雖有時不是我們的因素,可誰知道誰啊,反正這個環節就是有問題,最好老實點去帶大家去改善),多講無益,「Just roll and take action.」才是正道!正所謂失敗乃時成功之母,錯誤是進步的催化劑,我計劃重點收集出錯環節的數據,加以統計分析,進行5大個工具改善(系統、人才、技術、軟件、文件﹐詳參考管理5支柱 http://www.act-ioi.com.tw/www/?p=509 ),輕鬆進級!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希望我每天都快樂地工作與生活道,所以我常思考:如何建立CACT線裝設計工程的核心競爭力(對內對外都有效)。核心競爭力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別的公司很難模仿與抄襲的,因為它不是由一個人、一個單位而形成的。

 現除繼續發揚維護好5大工具、積極推動標準化設計、工程師向精通英文堡壘展開進攻(市面上極少工程師能精通英文的,是個難點也是個挑戰)外,還準備向下面方向思考:

 1. 做別人不願做(如一般人嫌太煩﹐我們要學會化煩為簡,當然要有利可圖)。

 2. 做得比別人快(要進行標準化、模塊化﹐以簡單迅速的方式進行泊接)。

 3. 做別人不能做(集眾人智慧﹐以多擊少)。

 4. 收益率做最高(精益工作)。

 還有,我們是個集團公司,可以充分發揮團結的力量,各廠之設計部門不定期面碰面交流,互通成果與失敗,集眾司智慧,必能有效挫敗外面的小公司,越做越大。粗略構思如下圖。


 

 這些都是個人胡思亂想啦,各位有好建議可發文與我交流,總而言之;充分有效的去利用公司內外的資源,創造效益,達到改善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我們的企業文化就不多哆嗦了)是我持續不懈的追求目的。

 

[回上層目錄]


除商業用途,歡迎轉載。
轉載時請勿更改、刪減、或增加任何文字;並請註明出處。
以上文字或圖片若有侵害到任何人的權益,請來信至
dcc@act-ioi.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