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莊子寓言(山木)

原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 

 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

 

大意:

 莊子走在山路上,看到一顆大樹,枝葉盛茂,可是木匠卻站在一旁並不去砍伐。莊子問說為什麼不砍它,木匠回答:「這些樹材質太差,沒什麼用處!」莊子對弟子們說:「這些樹就是因為沒有用處,才能長得這麼高大啊!」
  莊子下山之後,到一個朋友家去,這朋友很高興,就叫用人殺雁鳥款待莊子。佣人問說:「雁鳥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請問要殺哪一隻才好呢?」主人說:「殺那隻不會叫的好了。」

 第二天,弟子請問莊子說:「昨天山中的大樹,因為不能成為材料,所以沒有被砍伐,可是今天這隻雁鳥,卻是因為不會叫而被殺。請問老師,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

 莊子笑笑著說:「如果是我啊,我希望在有用和無用之間取得平衡。但是,有用和無用看來相似,卻又難以區分,在成材與不成材、有用和無用之間如何拿捏,實在是很難!所以唯有順應大道的變化、順其自然而行,才能免於困擾啊!」

 

個人的體悟:

 所謂的兩難就是如何讓自己處在「有用」或「無用」之間」來避免禍害。為了避免禍害,要自己處在「有用」或「無用」之間。也就是說,如果「有用」時會招來禍害,那麼就讓自己表現出沒有用處或沒有長處的樣子;如果因為「無用」時會招來禍害,那麼就得表現出自己很有用處。

 但是「有用」或「無用」並不是來自於自己本身的觀感,而是來自於外界世物對自己的的評價。然而,我們無法時時預測與察覺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只有心懷道德以處世。所謂的道德就是莊子所提到的「自然法則」,順應自然就不會被外物的看法拖累而能主宰外物。

 年輕時,為人處事但求問心無愧,覺得對的事就去做,如果因此而遭受到禍害也就認了。然而隨著年事漸長,會想到一句話「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實社會太容易讓自己受到傷害。所以培養敏銳的觀察力來保護自己及避免受傷害就成了日後人生的一門功課了。

 

[回上層目錄]

除商業用途,歡迎轉載。
轉載時請勿更改、刪減、或增加任何文字;並請註明出處。
以上文字或圖片若有侵害到任何人的權益,請來信至dcc@act-ioi.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