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北京回來,從來沒有去過北京的我自然對她的所見所聞感興趣。從她口中得知,最令她難忘的,要數北京的胡同,聽朋友說著說著……我的腦海中也可以浮現北京胡同的模糊的印象。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錯落有致,院子與院子之間的小巷便是胡同,胡同是交錯在古老的青磚牆之間,牆根上長著青苔,散髮出淡淡的清香。當然,胡同的路同樣是用傳統的青石鋪成的,還有一道道……想到這兒,朦朧的思緒勾起了我心底的記憶。

 年幼的我居住的地方也有這樣的一條胡同,這樣的青石路。記憶中的胡同總是濕瀝瀝的,每次下雨過後,路面被洗刷得一塵不染,路上的青石也就裸露出自然的青黑色,每一塊青石都像是一位智者,它靜靜的躺在那兒接受著歲月的洗禮,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它們的身上都刻著一道道時間的印記,就像是一位位歷盡滄桑的老人臉上的皺紋一樣。雨水停留在石紋處,低頭望著水面上的倒影便能發現另一番風景,胡同兩邊長著青苔的牆壁,頭頂上停留著燕子的電線,還有雨後蔚藍的天空。儘管路面是凹凸不平的,但走在路上的人總是歡快的。還記得,七旬的婆婆撐著手仗走在石路上對路人的微笑,送報的大叔騎著車子,一邊搖車鈴,一邊高喊:「報紙來了!報紙來了!」車子在青石路上走過發出清脆的聲音伴隨著車鈴聲、呼喊聲,打破了胡同的寧靜,像是演奏著一支只屬於胡同的交響曲。還有傍晚的時候,孩子們會坐在自家的門檻上耐心的看著太陽的餘輝消失在胡同的盡頭,或許這時候孩子們父親會出現在胡同裡,然後孩子們圍上去摟住父親,問候聲、歡笑聲瀰漫在空氣中。不時,屋裡會傳來母親喊吃飯的呼叫聲……。

 胡同的兩旁都是樸素的房屋,站在清幽的胡同裡望向盡頭只是一面牆,一面普通的牆。然而走到胡同的盡頭一看,便會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味。就在牆的前面有一個拐彎處。拐過這彎便是一條通向大馬路的胡同,就在這個拐彎處,曾幾何時凝聚著一層深沉的愛,在此同樣也有讓我難以忘懷的事情。

 胡同盡頭的那一面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非要把這清幽的胡同畫上終點。仔細一想,若不是這面牆,或許胡同就會延伸向喧囂的馬路,喪失了它應有的寧靜。我不知道牆外的那邊是否會通向馬路,我也不曾到過牆外那邊去。但是,我清楚知道,這面牆曾經添給街坊們很多的麻煩。那時候牆上經常貼滿了廣告紙,像是一個個「傷疤」。與我們這個樸實的胡同格格不入。胡同裡有一個老伯,我管他叫陳伯,他經常去清理這些「傷疤」。記憶中的陳伯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人,上學在這經過,不時會發現他提著小水桶,拿著自製的鏟子站在這牆邊默默地為街坊們服務,雖然他的背有點陀,但他給人的感覺是那麼的精神奕奕。每次我看見他,他總是向我微笑,也很熱情的向路過的人們打招呼。但是一次大病後,陳伯的背更陀了,看到他吃力地拿出鏟子依舊在默默的為大家服務時,這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什麼任務,這就是人與人之間存在的一種愛,一種奉獻。胡同的街坊們都很樂意和他一清潔,時間一天天過去,陳伯的身體更不如從前了,慢慢地他不再來了,我也沒有再見過他。有人說他去世了,有人說他和家人搬到別的地方生活去了。但是那面牆依然保持著清潔,因受陳伯的影響,為大眾服務的事我們都會積極地去持續下。

 的確,我們胡同裡邊的人都充滿了愛,而且發生在這個拐彎處的感人事跡也不少。聽鄰居說:有一次,一個賣果的大嬸騎車經過那個拐彎處時,由於地滑,車翻了。車上的果散落在胡同裡,街坊們看見了幫她撿果。那個賣果的大嬸看見大夥一窩蜂似的過來,還以為要把她的果撿走。沒想到,這胡同的人真好。說完鄰居得意地笑了,從她的笑裡,我發現了人性的真、善、美,其實這些便是愛,助人為樂是愛,但有時愛可以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

 胡同有一個屬於我的故事,一個關於愛的故事。記得,一次郊遊時,不慎傷了腳,到醫院包紮後,被幾個同學送回家。就在胡同裡碰見了爸爸。於是,一邊翹著紮了繃帶的腳給爸爸看,一邊哭著訴苦,滿以為會得到一點點的憐愛,但事實讓我失望了,卻只得到爸爸幾句簡單的話語。當時又委曲又生氣,朋友安慰道:「別生氣,你爸爸是愛你的,只是不善於表達罷了。不信你看,在那拐彎處,他一定會回過頭來的。」我看著爸爸依然向前走著,就在他左轉的剎那,悄悄地回過頭來,瞟了我一眼,然後消失在胡同的盡頭。雖然只是一瞬間,但是我的心頭卻像湧進了一股暖流般溫暖。原來,愛有時,卻不需要太多的語言。

 有人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我的那塊土地就是我記憶中的胡同,雖然它已不復存在了,但它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我的胡同情結永遠不會消褪。

 

[回上層目錄]

除商業用途,歡迎轉載。
轉載時請勿更改、刪減、或增加任何文字;並請註明出處。
以上文字或圖片若有侵害到任何人的權益,請來信至dcc@act-ioi.com.tw